股票配资程序家人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佩戴在他胸前
(健康时报记者/张赫 侯佳欣 张瀚允 视频/齐春赞)抗战老兵黄振达,1924年2月出生,1942年参军,作为远征军的一员,他踏上了入印对日作战的征程。1953年,朝鲜战争的烽火正炽,黄振达又跟随部队义无反顾地入朝作战。1955年退伍回乡后,为了能够帮助山里村民解决看病难问题,他到桂林向学医的兄弟研习草药药理,专攻小儿科、妇科、内科、风湿、疳积、跌打等,做起了远近闻名的“赤脚医生”
“敬礼!”
一声带着淡淡乡音的口令落下,101岁的黄振达缓缓举起了右手,那只曾握过步枪、采过草药的手,此刻每抬高一分都显得格外吃力。指尖绷直、手臂微颤,他的手臂最终停在眼前,这是他如今能做到的最标准的姿态。
得知记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来,老人坚持敬一个军礼,他说,这是军人的魂。老人还让家人找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勋章: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、抗美援朝纪念奖章等等,整整一箩筐。
家人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佩戴在他胸前,金属的光泽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,像是时光在诉说着往事。这位瑶山深处的百岁老人名叫黄振达,年轻时抗过日、剿过匪、跨过鸭绿江,回乡后修路行医、扶贫济困,用一辈子诠释了什么是“平凡中的伟大”。

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大境瑶族乡,101岁的抗战老兵黄振达向着远方敬军礼。侯佳欣摄
“谁也不能欺负咱”
老木屋的梁木上满是岁月的沉疴,斑驳的墙壁上,层层叠叠的照片与奖框挤得满满当当,像是把大半生的光阴都钉在了这方寸之间。
其中一张泛白的照片里,年轻的黄振达身着挺括军装,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,相框边缘早已被摩挲得褪了色,显然是被反复端详过无数次。
“一晃眼,半个多世纪就这么过去了。当时和我一块的老战友,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。”黄振达的声音有些喑哑,看着照片里年轻的自己,他的思绪也飘回了80多年前的异国战场。

年轻时的黄振达。侯佳欣摄
那是1942年,刚满18岁的黄振达替下了家中兄长,穿上军装。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,他随着大部队一路向南,踏上了入印对日作战的征程。
“我那会儿在后勤上忙活,主要是给翻译官采买些物资。”八十多年过去,很多细节早已模糊,但黄振达说起这些时,腰杆仍不自觉地挺直了些,“当兵的哪能挑岗位?就算是多给前线的弟兄们弄回一箱罐头,那也是在打鬼子,也是在保家卫国。”
1945年,日本侵略者终于举起了投降的白旗,黄振达带着一身硝烟与难掩的疲惫,卸下军装回了乡,心里只盼着能种几亩薄田,过几天安生日子。
“回来才知道,我不在的这几年,村里早让日本人祸害惨了。”黄振达重重叹气道,“那些带枪的鬼子,把房子烧得只剩黑黢黢的梁,地里的庄稼踩成了烂泥。村里人躲进山洞里,日子苦得像泡在黄连水里。你说,咋能不恨?”

黄振达在家中。董路宁摄
没过几年,朝鲜战争爆发,当年的老部队整编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,1953年,朝鲜战场的硝烟正浓,黄振达二话没说,跟着部队跨过了鸭绿江。
“金城的那场战役惨哟。”他眼窝微微发红,“子弹跟不要钱似的往阵地上泼,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倒下,可没人往后缩,咱身后是祖国啊!”在那场著名的金城战役里,他和战友们凭着一股子不怕死的劲头,在枪林弹雨中撕开了敌人的防线。
70多年过去了,黄振达眼看着国家一天比一天强,心里比谁都敞亮。“你瞧现在,祖国腰杆硬了,老百姓有吃有穿,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越来越好,再没人敢随便欺负咱!”说这话时,他手里的拐杖重重往地上顿了顿,眼里闪着光。
如今的黄振达,闲下来总爱守着电视看抗战剧,那些“手撕鬼子”的情节,老爷子看着看着就乐了。看到激动处,总忍不住跟着比划两下,又突然皱起眉,“这不对!哪能等鬼子摸到跟前?早该端起枪突突了!”
屏幕里的胜利演了一遍又一遍,可他总觉得没看够。旁人笑他较真,他却只是望着窗外喃喃道:“胜利的号角啊,多听几遍,心里踏实。”
“山里的命也是命”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黄振达坐在自家小院里,神情专注地辨认着面前摊开的草药:两面针、白花丹、金钱草……对着瑶山深处的草木,这位百岁老人仍能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与功效,如数家珍——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,这些植物是乡亲们的救命符。
1955年,退伍回乡的黄振达被推选为乐育乡乡长。彼时的瑶乡,羊肠小道如细线般缠绕在群山之间,村民往来全靠双脚丈量。
“当时最大的难处就是路难走。”望着山外的炊烟,黄振达挥起锄头,带领乡亲们劈山开路。从乐育村烂木桥到七里横排的蜿蜒山路,从岔河石桥到永同村田厂的坦途,汗水浸透的衣衫换来条条通途,将闭塞的村落与外界相连。
当新路在瑶山腹地舒展,另一种痛却刺进黄振达心里——“那时候发个高烧都要抬着走几十里山路,不少人半道上就没了气。”缺医少药的乡亲们,常常因小病拖成重疾。村民被疾病折磨的呻吟,让这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兵彻夜难眠。

黄振达向记者介绍各种草药。侯佳欣摄
“山里的命也是命!”为了让乡亲们有药吃、能治病,黄振达背起竹篓,走进了桂林城,向学医的兄弟潜心求教,开始研习草药药理。
从此,瑶山的晨雾里多了一个采药人的身影。草木繁盛的深山是一座天然药库,治疗风湿、疳积、跌打、小儿惊厥……每一种草药的特性、生长环境,黄振达都了如指掌。
有时,为了寻找一味草药,黄振达可能要在山林中穿梭一整天,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,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。回到家后,他又在自家院子里,耐心地将采集回来的草药进行清洗、晾晒。夜晚,他在昏暗的油灯下炮制药材,将苦涩的汁液熬成琥珀色的希望。
渐渐地,他的木屋成了瑶山的“急诊室”。村民易祖英至今记得,八个月大的儿子高烧不退,是黄医生用薄荷与金银花配的药汁救了命。“药汤从牙缝灌进去,孩子‘哇’地哭出声那刻,我红着眼睛要给他磕头。”
那半个月,老人每天踏着晨露送药来,看着孩子把药汁喝下才放心离开。十六年后,孩子成婚那天,全家提着喜糖上门道谢,黄振达笑得眼角堆起褶皱,像晒透的核桃。
风雨压不弯的脊梁
行医的岁月里,黄振达从不说“钱”字,只道“随心意就好”。于是他的竹篓里,常出现一双钩织的布鞋、几块新打的糍粑,偶尔也会有几张带着体温的毛票——这是村民们最质朴的心意。
在他生日那天,村民们把感激刻在了一根拐杖上:“青山鹿角医百病,金丝猫儿安千家。”在瑶山深处的传说中,“金丝猫儿”是庇佑生灵的山神,而乡亲们说,黄医生就是行走的活菩萨。
“爷爷告诉我,生活虽有磨难,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,总能挺过去的,就如同他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从未退缩一样。”说起曾经的岁月,孙女黄丽玲的眼里仍有泪光。
来采访的这天,淅淅沥沥的雨下了好一阵子,直到中午才放了晴。老人早早惦记着,一早就吩咐儿媳备下了午饭。
开饭时,他拉着大家伙儿围坐一桌,看着年轻的记者们,忍不住往他们碗里添菜,笑着念叨:“娃娃们多吃点!咱如今日子好过了,可不能再这么瘦下去,得壮实点!”

黄振达将勋章佩戴在胸前,比出了点赞的手势。侯佳欣摄
尽管去年做了个小手术,但黄振达恢复得不错,只是瘦了几斤。下午的时候,他兴致不错,
坐在院里摆弄着草药,枯瘦的手掌抚过青翠的枝叶,像在抚摸一段段鲜活的岁月。
他常对着来访的人念叨:“人活一世,做件好事,就是颗星。星多了,夜就亮了。”这句被岁月磨亮的话,早已像瑶山深处的种子,在泥土里扎了根,发了芽,长成庇佑一方的浓荫。
老房子的墙角,那把陪了老人半个多世纪的采药刀,木柄已经包浆,刀刃上的刻痕深浅不一,在阳光下依然闪着清亮的光。
“抗战胜利80年了,有啥话想说吗?”面对着镜头,老人望向远山,又看向记者,思考良久,后来说了一句:“我很幸运,看到了复兴的中国。”
诚利和配资-诚利和配资官网-长沙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论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炒股交易平台巩固了其在日本市场的领先地位
- 下一篇:没有了